春来尽是桃花水(春来遍是桃花水下一句)

|2023/3/2 4:36:37|浏览:170|类型:生活

春来尽是桃花水(春来遍是桃花水下一句)

1、春来遍是桃花水上一句。

2、春来遍是桃花水全诗。

3、春来遍是桃花水下一句。

4、春来遍是桃花水的意思。

以下内容关于《

诗句“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

》的解答。

1.作者:王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桃源行》渔舟逐水爱山春,两岸桃花夹古津。

2.坐看红树不知远,行尽青溪不见人。

3.山口潜行始隈隩,山开旷望旋平陆。

4.遥看一处攒云树,近入千家散花竹。

5.??樵客初传汉姓名,居人未改秦衣服。

6.居人共住武陵源,还从物外起田园。

7.月明松下房栊静,日出云中鸡犬喧。

8.惊闻俗客争来集,竞引还家问都邑。

9.平明闾巷扫花开,薄暮渔樵乘水入。

10.??初因避地去人间,及至成仙遂不还。

11.峡里谁知有人事,世中遥望空云山。

12.不疑灵境难闻见,尘心未尽思乡县。

13.出洞无论隔山水,辞家终拟长游衍。

14.自谓经过旧不迷,安知峰壑今来变。

15.??当时只记入山深,青溪几度到云林。

16.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

17.赏析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,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《桃花源记》。

18.清代吴乔在《围炉诗话》中曾说:“意思,犹五谷也。

19.??文,则炊而为饭。

20.诗,则酿而为酒也。

21.”好的诗应当像醇酒,读后能令人陶醉。

22.因此,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,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,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。

23.王维这首《桃源行》,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,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,得以和散文《桃花源记》并世流传。

24.??《桃源行》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,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。

25.而这种诗的意境,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。

26.诗一开始,就展现了一幅“渔舟逐水”的生动画面:远山近水,红树青溪,一叶渔舟,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。

27.??诗人用艳丽的色调,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,为渔人“坐看红树”、“行尽青溪”作了铺陈。

28.这里,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,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。

29.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: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,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……”在诗中都成了酿“酒”的原材料,化为言外意、画外音,让读者自己去想象、去体会了。

30.??在画面和画面之间,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、过渡性的描叙,来牵引连结,并提供线索,引导着读者的想象,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。

31.“山口”、“山开”两句,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

32.它通过概括描叙,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、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,到眼前豁然开朗、发现桃源的经过。

33.??这样,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,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。

34.这时,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: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,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、茂竹。

35.这两句,由远及近,云、树、花、竹,相映成趣,美不胜收。

36.画面中,透出了和平、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,让读者驰骋想象,去领悟、去意会,去思而得之,而所谓诗的韵致、“酒”的醇味,也就蕴含其中了。

37.??接着,读者又可以想象到,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,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。

38.“樵客初传汉姓名,居人未改秦衣服。

39.”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“居人”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,隐括了散文中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意思。

40.中间十二句,是全诗的主要部分。

41.??“居人共住武陵源”,承上而来,另起一层意思,然后点明这是“物外起田园”。

42.接着,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。

43.月光,松影,房栊沉寂,桃源之夜一片静谧。

44.太阳,云彩,鸡鸣犬吠,桃源之晨一片喧闹。

45.两幅画面,各具情趣。

46.夜景全是静物,晨景全取动态,充满着诗情画意,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47.??渔人,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,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。

48.“惊闻”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,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。

49.“惊”、“争”、“集”、“竞”、“问”等一连串动词,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,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、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。

50.??“平明”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。

51.“扫花开”、“乘水入”,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。

52.“初因避地去人间,及至成仙遂不还”两句叙事,追述了桃源的来历。

53.“峡里谁知有人事,世间遥望空云山”,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,文势活跃多姿。

54.第三一层,诗的节奏加快。

55.??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,将渔人离开桃源、怀念桃源、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、遍寻不得、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,一口气抒写下来,情、景、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。

56.“不疑”六句,在叙述过程中,对渔人轻易离开“灵境”流露了惋惜之意,对云山路杳的“仙源”则充满了向往之情。

57.??然而,时过境迁,旧地难寻,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。

58.这时,只剩下了一片迷惘。

59.第三四句,作为全诗的尾声,和开头遥相照应。

60.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,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,令读者感喟不已。

61.“春来遍是桃花水”,诗笔飘忽,意境迷茫,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。

62.??将这首《桃源行》诗和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作比较,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,各有特点。

63.散文长于叙事,讲究文理文气,故事有头有尾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。

64.而这些,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,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。

65.??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,造成诗的意境,调动读者的想象力,去想象、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,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。

66.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。

67.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“灵境”、“仙源”,现代的人多有非议。

68.其实,诗中的“灵境”,也有云、树、花、竹、鸡犬、房舍以及闾巷、田园,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。

69.??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,其主题思想,和散文《桃花源记》基本上是一致的。

70.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,可以说,是王维“诗中有画”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。

71.此外,全诗三十二句,四句或六句一换韵,平仄相间,转换有致。

72.??诗的笔力舒健,从容雅致,游刃有余,颇为后人称道。

73.清代王士禛说:“唐宋以来,作《桃源行》最佳者,王摩诘(王维)、韩退之(韩愈)、王介甫(王安石)三篇。

74.观退之、介甫二诗,笔力意思甚可喜。

75.及读摩诘诗,多少自在。

76.二公便如努力挽强,不免面红耳热,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。

77.??”(《池北偶谈》)这“多少自在”四字,便是极高的评价。

78.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,这首诗“古今咏桃源事者,至右丞而造极。

79.”(《石洲诗话》)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。

总结:以上就是编辑:【郭小雨】整理原创关于《

春来尽是桃花水

》优质内容解答希望能帮到您。

首 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 页 共1 条记录DevPager V1.0 Beta ! By 维诺工作室技术团队 CopyRight 版权所有 (C) WwW.Wy28.CoM 2008
参考网(cankaowang.com)备案号:豫ICP备13004982号-1 | 网站地图
参考网(cankaowang.com)站点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删除。 runfei99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