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录取者叫什么。
2、科举制度中殿试录取者称为什么。
3、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二名称为。
4、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2名叫什么。
以下内容关于《
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者称为什么?第二名称为什么
》的解答。
1.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,考策问。
2.参加殿试的是贡士,取中后统称为进士。
3.殿试分三甲录取。
4.第一甲赐进士及第,第二甲赐进士出身,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
5.第一甲录取三名,第一名俗称状元,第二名俗称榜眼,第三名俗称探花,合称为三鼎甲。
6.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。
7.状元授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翰林院编修。
8.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,考论诏奏议诗赋,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,其余分别授主事(各部职员)、知县等(实际上,要获得主事、知县等职,还须经过候选、候补,有终身不得官者)。
9.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(亦名庶常馆)肄业三年期满举行“散馆”考试,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、翰林院检讨(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、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),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,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。
10.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,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是殿试的雏形,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。
11.载初元年(公元690年)二月,武则天即将称帝,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,各地精英云集洛阳,考生有上万人之多,连续考了几天。
12.殿前试人自此始。
13.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。
14.宋朝正式成制,金、元、明、清四代沿用。
15.金代及第者分上、中、下三甲。
16.元工分一、三甲,两榜。
17.蒙古、色目为一榜,汉人、南人为一榜。
18.明清沿元制分三甲,但不分二榜。
19.北宋初年的科举,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,一级是各州举行的“取解试”。
20.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“省试“。
21.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,第三改为三年举行一次。
22.扩展资料殿试只考策问,应试者自黎明入,历经点名、散卷、赞拜、行礼等礼节,然后颁发策题。
23.制策题目,清初用时务策一道,题长三百字,所询一二事。
24.康熙以后,题长达六百字,甚至千字左右。
25.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。
26.策文不限长短,一般在2000字左右,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,特别强调书写,必须用正体,即所谓“院体”、“馆阁体”,字要方正、光园、乌黑、体大。
27.从某种角度来看,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。
28.殿试只一天,日暮交卷,经受卷、掌卷、弥封等官收存。
29.至阅卷日,分交读卷官8人,每人一桌,轮流传阅,各加“○”、“△”、“\”、“1”、“×”五种记号,得“○”最多者为佳卷,而后就所有卷中,选○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,钦定御批一甲第一、三名即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一甲三人称“进士及第”,又称“三鼎甲”。
30.二甲若干人,占录取者的三分之称“进士出身”,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。
31.三甲若干人,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。
32.第三由填榜官填写发榜。
33.一甲三人立即授职,状元授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翰林院编修。
34.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,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,综合前后考试成绩,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。
35.即俗称的“点翰林”,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。
36.《明熹宗实录卷》:“天启二年三月(十四日)庚戌,以廷试天下贡士,命……通政使司左通政袁可立、大理寺左寺丞郭尚宾充读卷官。
总结:以上就是编辑:【于豪杰】整理原创关于《
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称为
》优质内容解答希望能帮到您。